苹果9手机信号评测软件,苹果9手机信号评测软件下载

有人说iPhone的信号在国内水土不服,你怎么看?
苹果手机信号比较弱,并不是水土不服的问题,而是***用了英特尔基带,导致了信号不好,现在苹果12改用了高通基带稍微弥补不足,但是还和国产机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苹果的手机射频天线设计的不够理想,对于比较弱的环境的信号搜索能力比较弱,苹果想要改善手机信号接收能力不足,首先要优化调整天线[皱眉]
文/小伊评科技
苹果的信号问题并非是水土不服,而是广泛存在,尤其是搭载英特尔基带的版本,问题会更加严重。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我和我的同事共同乘坐一趟班车上班,上班的地方比较偏,4G信号覆盖较差,在到达单位之后需要使用某钉神器进行人脸识别打卡(无WIFI,全靠4G网络)。他所使用的机器是iPhoneXR,也就是被吐槽信号问题最严重的一代(这一代全系***用英特尔基带)。
他的手机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的时候往往都需要转圈圈很长时间,甚至还会出现上传失败的情况,而我的国产旗舰手机(VIVO Nex旗舰版)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而我们两个使用的全部都是联通4G套餐,那么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手机所造成的差异。
而且,这绝对不是个例,根据有官方背书的《中国质量万里行》下属的投诉网站——投诉通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平台上所接收到关于手机信号问题的投诉一共有35例,其中有17例都来自于苹果手机,占比达到了50%左右。这就充分的说明苹果手机信号差的问题,绝非是有人刻意杜撰或者是心理因素,而是确实存在。
那么苹果手机的信号问题难道真的只是具备“中国特色”的问题么?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根据国外Reddit、MacRumors论坛以及推特等平台上发布了吐槽贴来看,国外用户对于苹果手机尤其是iPhoneXS那一代的产品的信号表现同样是怨声载道,纷纷指出iPhonexs在同等环境下的网络表现明显不及上一代的iPhoneX以及iPhone8系列。
所以,苹果手机信号差的问题并非是中国地区的特例而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缺陷。
为了揭开苹果手机信号问题的源头,美国研究公司Cellular Insights为此还专门组织了一系列测试。结果显示,在一般使用场景下,高通基带版iPhone 7的表现比英特尔基带版好30%。而且在信号比较弱的情况下,高通基带版更是比英特尔基带版好75%。
而根据中国数码自媒体爱否科技的测试来看,iPhonex***ax的信号表现确实不及同时期的国产安卓手机,如下图所示:柱形图越短越好。
基带只是冰山一角,导致信号问题还有是营运商、接收功率的界定,苹果给直给吐槽不好,关健是它受接收功率的标准限制,然而安卓手机目前国内品牌的还没有接收功率标准限制(出口装除外)所以信号好
帆辰科技原创,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苹果手机虽然在性能以及外观方面是智能手机的标杆,但是苹果手机并不是完美的,同样也是存在一定的缺点,有的人说苹果手机的信号在国内是感觉水土不服的,同样的地方,安卓手机信号不错,而苹果手机的信号则很一般。
正所谓术业有攻,英特尔的专长本来就是对于电脑方面的芯片的研发,而对于智能手机芯片的研发以及基带还是处于一个门外汉的层次中,这方面与高通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所以在苹果手机前几代使用英特尔的基带,虽然在价格方面比较便宜,但是对于信号来说,英特尔的基带则显得很一般。
不过苹果手机应该会解决这个问题,今年的iPhone12将会***用高通的基带信号,而高通则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不会在信号方面出现英特尔的问题,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苹果和高通已经达成和解,这也是苹果会***用高通基带主要原因所在。
对于苹果手机来说,其实大家这些年都有一些神化的感觉,真的没有必要这样去看待苹果手机,因为苹果手机也是由人来研发和创造的,那么对于苹果手机内部的设计来说,其实整体方面是非常工整的,这点要远超国产手机。
但是在苹果手机的天线方面的设计,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合理,因为苹果手机所***用的4天线的设计,使得手机内部的空间非常的拥挤,只能够牺牲手机的信号或者基带来完成,所以在经过前几代智能手机的发展滞后,苹果也终于意识到智能手机信号发展的重要性。
所以通过在即将发布的iPhone12这款手机上可能会修改苹果内部的空间布局设计,让信号的接收与发射更加合理一些。
苹果手机依旧是当今最为优秀的智能手机,没有之一
1.苹果手机先进的iOS系统
对于很多选择苹果手机的用户来说,最为吸引的就是iOS系统,这款系统是由苹果自主研发的,而且也是封闭性的系统,只有在苹果自己的设备以及手机上才能够进行使用,所以即便是四五代之前的苹果老设备也是能够及时的更新升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kyrocketyourincome.com/post/31741.html